爱吧机器人网 » 技术 > 机器人学 > 正文

新型仿生机器鱼:从个体仿生到群体智能

导语

仿生机器鱼,不仅仅长得像鱼,还有跟鱼相似的功能,而且在集体行动时也涌现出集群现象。北京大学工学院谢广明团队,基于人工侧线系统的仿生感知技术,让仿生机器鱼能够感知周围流场环境的变化,从而估算自身与流体的相对速度,以及和同伴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本文是对谢广明教授专访。

为什么要研究像鱼一样的机器人?

仔细想一想,地球是个水球,70%被水覆盖,这个水世界的主宰是谁呢?其实是鱼类,鱼类最适应水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经过不断的淘汰,到现在人类命名的鱼也超过3万多种,而且还不断有新的物种被发现。这些鱼形态各异,有的适合在浅滩;有的可以深到几万米;有的机动灵活;还有的可以长途奔袭游上万公里。

正是因为鱼有这些优点,引起了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注意。希望以它们为师,去研究、将来制造像鱼这样的机器。

我认为,水下仿生机器人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同时,水下环境非常复杂,仿生鱼在水下的供能、通信等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出机器鱼群,所以既要注重单体的研发,也要注重群体技术的研发,我们希望机器鱼群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机器鱼“史话”

相比鱼,机器鱼的历史就短了很多。从第一条机器鱼诞生到现在,也就二三十年的光景。虽然时间短,但是这个技术发展得非常快。现在国内外同行发布的文章、专利等一些东西,加起来也不下几十种了。

很多特点鲜明的鱼或者咱们能想到的鱼,基本都被作为仿造对象。世界上第一条仿生机器鱼,它1994年诞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这个鱼大概有一米二长,游速最快可以达到每秒两米。

中国的机器鱼诞生也很快,大约在2000年前后,是北航和中科院自动化所联合研发的微小型仿生机器鱼。这个鱼要比美国那条鱼要小一些,身长大概有半米左右,游速也能够达到每秒半米左右。

螺旋桨潜航器的不足

研究这种仿生机器鱼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在研究仿生的机器鱼之前,人们已经研发了很多水下的机器人,或是水下潜航器,水下航行器,名字有很多,但它基本上都是以一种螺旋桨的方式来推进。人们在用这些机器人去做一些实际事情的时候,就感觉不尽人意。

我们将问题归结为三点:

第一,螺旋桨推进的效率太低了,它可能顶多就是40%到60%这个程度,而鱼基本上都要超过80%。利用效率高的话能量就节省,可以干更多事情。

第二,螺旋桨推进转起弯来很费劲。它是一个很大的转弯半径,很不灵活,机动性很差。而真正的鱼类几乎可以原地转弯,上下乱窜,非常灵活。

第三,在军事背景上,螺旋桨旋转很容易被水下声纳扫到、探测到,那你就被敌人发现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潜水艇到了工作地方之后,它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关掉,保持静默。鱼没有螺旋桨就没有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就希望能够把生物界的优点学过来,让我们的水下机器人也具备这些优势。

仿生的关键:功能

我们研究鱼,不是说要把它的外表做得很像,是要追求它的功能。即使外表做的很像,但它实际的内部结构如果设计得不合理,游起来效果很差,那么这种仿生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咱们参观蜡像馆,很多名人的蜡像很逼真,但他们没有其他用途,只能用来满足你和你的偶像合个影,其他什么干不了。我们要做机器人,是真的希望把它能够在水中运动和其他一些功能学过来。

我们一开始以中华锦鲤为仿生对象做机器鱼,最初我们也是刻意先追求它运动起来像鱼,而不是说外观像鱼。我们挑了一条外观非常漂亮的锦鲤,把它低温速冻给冻硬了,赶紧拿三维扫描把它外观的数据测下来,构成数据模型。之后再用3D打印的技术,把它们整个打印出来,这样就做了一个仿生的壳体。

一开始我们在实验室的小水池,顶多两三米大,根本游不开,一些性能测不了。刚好我们比较幸运,北大有个未名湖,我们就把这个鱼扔到未名湖里游一游。现在大家一般都会养个宠物,养了宠物要去遛的,那我们就去遛鱼,去未名湖遛鱼是我们实验室的一个保留节目。

2012年,我们这个鱼游到了北极。又过了两年,我们的鱼成功实现了南极的首航。遗憾的是这鱼虽然是游了,但不是我亲自带着去的。这是国家科考的行动,是委托科考队员把鱼带过去。所以说是我的机器鱼代我去征服了世界的两极。

仿箱鲀机器鱼与测线感知

箱鲀鱼有什么特别?


近几年,我们主要研究箱鲀鱼的仿生。箱鲀实际上分布非常广泛,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都有,它是在珊瑚礁这种很复杂的环境里生活。珊瑚礁枝枝叉叉很多,水流有时候很乱很急。但这鱼很潇洒,它通过胸鳍与尾鳍的配合,可以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自由地游来游去,不会碰到自己、伤到自己,机动性非常好。箱鲀的骨骼是内凹的,不是鼓着的。

箱鲀的英文名叫Box fish,盒子鱼,因为它看着就像一个盒子。它的骨头是硬的,把身体撑在那块儿形成一个盒子。科学家研究指出,通过流体建模进行数值仿真、进行流体实验,箱鲀这样一种奇特的外观确实有助于它在复杂的水环境下更稳定。我们将来可以在里面装很多人为的一些传感器,或者执行操作的东西,那就可以更便于应用。因此我们认为它是最佳的仿生对象。

我们开发完成的样机有一对独立驱动的胸鳍和摆动的尾鳍,胸鳍和尾鳍相互配合让机器鱼可以像真鱼一样游动。我们的仿生鱼可以前进、后退、上升、下降,我们接下来要实现前滚翻、后滚翻、侧滚,通过胸鳍和尾鳍的相互配合来实现一些复杂的动作。这样的话,将来到水下执行任务的时候,机器鱼就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灵活的运动。

突破:仿生“侧线系统”

鱼类有一个特殊的器官,叫侧线系统。就在侧面以及它的面部分布着一些组织器官,这些组织器官专门对水流产生感觉。有这个感觉之后,它作用很大,不光是能感觉水流的变化,甚至能够感觉到障碍物,感觉到敌人,感觉到食物。侧线系统就是它们的独门秘笈。

我们就想,如果机器鱼也有这个技术那多好,所以我们在机器鱼上集成了压传阵列,根据侧线系统在面部和身体两侧各安装三个压传。现在我们能够通过压传道把鱼跟水流相对的方向、鱼相对的流速测出来。我们还想让仿生鱼通过侧线系统来感知与伙伴的位置关系,如果我们在前面摆一条机器鱼,它的摆动会产生一些涡,后面的鱼就能感受到它和前面这条鱼的相对的前后距离、左右距离,这样的话我们也能够做到这种仿真感知的能力。有助于维持鱼群的群体不变性,保持两条鱼位置关系的稳定。我们希望把侧线系统与之前的的运动功能结合起来形成闭环反馈,使仿生鱼既能运动又能感知环境。

通信组网与群体仿生

仿生鱼在水下还要面对通信问题,机器鱼群需要伙伴之间进行沟通。水下通信一直是限制水下机器应用的一个很大的瓶颈,所以人们也开始尝试一些传统的比如光通信、声纳通信,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能不能有新的方式来实现近距离通信?启发来自生物界,我们找到一种弱电鱼,可以调整身体的机能,让自己身体形成一个电场,这个电场是变化的,可以把信号加载上去来传递给它的伙伴。

我们能不能赋予机器鱼这个功能呢?所以我们也给机器鱼设计了产生电场的电路。我们开始建立模型并进行理论分析,设计相应的电路系统,给仿生鱼安装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最终成功实现了仿生机器鱼的新水下通信方式。

从个体仿生到群体仿生

我们研究的基本思想就是向大自然学习,以大自然为老师,对于一些比较好的生物特性,我们可以尝试用于仿生机器人。个体仿生主要是实现高机动性、高效率的运动,通过通信组网我们可以实现群体仿生。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可能都知道粒子群优化算法,而在生物界,通过群体的方式让整个种群延续下去这种行为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即群体智能。群体智能也是人工智能很重要的研究分支,生物界那些个体能力很弱的群体智能很值得研究。所以我还是想强调不仅要关注个体仿生也要关注群体仿生。

不光是单个鱼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整个鱼群也可以给我们启发,也可以做我们的老师。这就促使我由原来的“个体仿生”进化到“群体仿生”。也就是说我们从单个鱼怎么游得好,感知得好,通信得好,还可以让一群鱼游得好。

鱼群有些特点:首先,这种形成鱼群的鱼,它的个体肯定很弱小,智商很低,能力很有限。其次,这一群鱼在一起游,其实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者或者领导,它们就是自发地就这么游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设你突然让其中一条鱼消失,你会发现这个鱼群根本不知道这条鱼没了。

另外,这些鱼群小的几十条,大的可能几千条上万条。但是每条鱼它不用很累,不用知道其他鱼的状况。假如你是一条鱼,咱们一群鱼团簇着,如果把其他的信息都告诉你,你其实也处理不了。换成鱼群,每条鱼只关心周围的情况,邻居的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做出决策,整体仿佛就拥有了群体智能。

所谓群体智能就是说个体智能很低,但是它们通过相互协作,从整体层面上能迸发出很强的能力。这种智能也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研究。

机器鱼的广阔应用前景

那机器鱼到底都有什么可应用的呢?其实这个回答是很显然的,我们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例如,水下资源勘探或者水下科学考察。我们都看到过这样的新闻,潜水员去一个水库进行水下考古,结果不幸遇难了,失踪之后就一直找不到。这就是一个问题,你派人下去,水火无情,可能就有危险。以后我们不用人下去,派机器鱼下去就行了,我们带着相应的设备,把相应的信号采上来就可以了。

再比如,大家都喜欢吃各种各样的海鲜,吃是很好吃,但得之不易。像海参,它就是潜水员穿着很简陋的潜水服,拿着个网兜,潜到几十米的又冷又黑的水下迅速捡一些上来。不光是当时难受,这些人之后会得职业病,终身受罪。所以国家自然基金委举办完成了水下抓取比赛项目,也是希望我们派机器人下去,来代替这些人,解放这些人。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军事方面应用。因为鱼的隐蔽性高,以后设计一个机器侦查鱼,悄悄游到岸边,可以进行侦查而不被发现。

所以这个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果将来这个技术成熟了,以后整个大洋里,除了有真的各种各样的鱼、海洋生物,也会有我们的机器鱼、机器海豚、机器水母等仿生机器人。

上一篇:麻省理工正研究植物机器人 让植物自主控制机器人
下一篇:机器人如何赢得人类信任?普渡大学研究小组正在探索
精选推荐
什么是机器人学?机器人学简介
什么是机器人学?机器人学简介

[2017-12-14]  机器人学是工程学与科学的交叉学科,包括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等。机器人技术涉及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操作和应用,以及用于控制、感官反馈和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系统。...

科学家从蟑螂获得启发 教机器人更好地走路
科学家从蟑螂获得启发 教机器人更好地走路

[2017-12-11]  Weihmann指出:“我特别感到惊讶的是,动物运动稳定机制的变化与腿部协调的变化是一致的。昆虫的慢运行非常稳定,因为它的重心很低,三条腿总是以协调的方式运动。...

智能机器人困惑的时候知道该问什么问题
智能机器人困惑的时候知道该问什么问题

[2017-03-20]   照片:Nick Dentamaro 布朗大学 上周,我们提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即通过链接人的大脑来帮助机器人在他们将要犯错误的时 ...

改变保险市场的格局:无人机如何通过更快的估算、响应时间和利益交付来使消费者受益
改变保险市场的格局:无人机如何通过更快的估算、响应时间和利益交付来

[2018-12-08]  市场研究公司IHS Markit预测,到2020年,专业无人机市场将通过农业,能源和建筑等行业利用测量,制图,规划等技术实现77 1%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与此同时,消费者无人......

可编辑神经网络,有望简化深度学习?
可编辑神经网络,有望简化深度学习?

[2019-10-04]  深度学习是一个计算繁重的过程。 降低成本一直是 Data curation 的一大挑战。 关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大功耗的训练过程,已经有研究人员 ...

如何让人工智能机器人快速自我纠正错误并吃一堑长一智?
如何让人工智能机器人快速自我纠正错误并吃一堑长一智?

[2017-08-23]  莱斯特大学数学系的研究人员在《Neural Network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概述了新算法的数学基础,可以使人工智能收集错误报告并立即纠正,而不影响现有技能 ,同时还会积......

人工智能准确预测患者一年内的死亡风险,原理却无法解释
人工智能准确预测患者一年内的死亡风险,原理却无法解释

[2019-11-13]  图片来自BURGER PHANIE SCIENCE PHOTO LIBRARY美国最新研究显示,人工智能通过查看心脏测试结果,以高达85%以上的准确率预测了一个人在一 ...

新型轻便机器人套装重5kg,辅助跑步和步行
新型轻便机器人套装重5kg,辅助跑步和步行

[2019-10-23]  虽然步行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不是负担,但对有些人来说,这项简单的运动往往会让人感到筋疲力尽。比如手术或中风后恢复的患者、帕金森氏症患 ...

本周栏目热点

麻省理工正研究植物机器人 让植物自主控制机器人

[2018-12-08]  控制论通常指人类用机器人部件增强自己。我们听说过动物机器人或昆虫机器人,但我们很少听说植物机器人对吧?一个机器人其实是对植物有很大益处的,因为一般植物根本无法移动......

机器人离线编程误差来源分析及消除办法

[2018-01-02]  随着机器人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传统的示教编程这种编程手段有些场合变得效率非常低下,于是离线编程应运而生,并且应用越来越普及。初用离线编程的朋友,总会被最后生...

全面了解机器人的精度

[2018-05-07]  1 绝对精度是啥玩意? 这个软件能否后刷进机器人系统?关于第二个问题,近期有不少客户询问本助手,这个软件可以后刷到系统里卖面吗?可以 ...

使用Azure Bot创建一个智能聊天机器人|附源代码

[2018-01-09]  首先,需要在Azure门户上创建一个帐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云环境中托管应用程序。在左侧菜单上单击New,它将打开Azure Marketplace,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服务列表。点击AI +认知服务...

未来10年机器人技术面临这十大挑战

[2018-02-09]  近年来,机器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要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普及机器人仍是障碍重重。《Science Robotics》杂志列举了机器人普及亟待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