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吧机器人网 » 专题 > 观点 > 正文

你讨厌的AI炒作,也许永远不会停止

真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原来国外媒体为了博眼球,也会各种浮夸和杜撰。

你讨厌的AI炒作,也许永远不会停止
去年六月,Facebook的五名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文章,演示了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交涉一样进行对话。

尽管大部分情况下,机器人能够维持连贯的对话,但研究人员发现,软件偶尔会生成一些奇怪的句子,如“Balls have zero to me to me to me to me to me to me to me to”这种。

看到这些结果,研究团队意识到他们没能将机器人生成的句子,限制在人类英语口语上,从而使得机器人,创造了一种“机器人英语”用来互相沟通。该领域的其他专家认为,这个发现非常有趣,但并不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媒体的疯狂

在最初的研究论文发表一个月之后,Fast Company发表了一篇标题为“AI发明了人类无法理解的语言,我们该阻止它们吗?”的文章。这篇文章几乎通篇都在关注机器人,从标准英语衍生出机器人英语的过程,而这并不是那篇论文的主要发现。文章还说,研究人员“在意识到机器人用新的语言交谈”之后,他们决定中止整个试验,因为机器人似乎已经失控了。

Fast Company的文章迅速走红,传遍了互联网,使得一群饥渴的媒体,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弗兰肯斯坦式(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创作的长篇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人物,是一个疯狂的科学家。后来用以指代“顽固的人”或“人形怪物” )的描述。

你讨厌的AI炒作,也许永远不会停止
某个网站这样写道:“Facebook的工程师们慌了,他们在机器人发展了自己的语言后,拔掉了AI的插头。”

唯恐落后的The Sun,也评论说“他们几乎组装了终结者的蓝图,机器人开始有自我意识,准备开始对人类发起战争了”。

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领域的助理教授Zachary Lipton,哭笑不得地看着整个事件,逐渐从“有趣的研究”变成了“耸人听闻的垃圾”。

据Lipton说,最近的流行话题,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带动了一大波投机的撰稿人,他们为了赚取点击量,而误读研究的结果,Lipton称这种现象为“AI曲解流行病”。

越来越多的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都有与Lipton同样的担忧,他们担心像Facebook文章中,那种关于AI的不准确的投机文章,会导致人们,对该领域的不切实际的期待,最终会威胁未来的研究进展、和新技术的应用。

媒体上关于计算机智能的的夸大,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实际上从出现计算机的那一天就有了。

媒体的疯狂从未停息

1946年2月,公交车那么大的笨重的ENIAC,在一次媒体发布会上,被展示给媒体,记者们对它的描述是“电子大脑”“数学弗兰肯斯坦”“天气预报控制机”、以及“巫师”。

为了给媒体的炒作降温,英国物理学家D. R. Hartree,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用直观易懂的方式,描述了ENIAC的工作原理。

你讨厌的AI炒作,也许永远不会停止
ENIAC

然而令他大跌眼镜的是,伦敦泰晤士报根据他的研究,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电子大脑:能解决最困难的问题,而且还有记忆》。

Hartree立即给编辑发了一封信,指出“电子大脑”这个词十分有误导性,并强调机器“不能代替人类的思维”。然而危害早已产生了,ENIAC在媒体中,永远地留下了“电脑”这个词。

在美国,康奈尔航空实验室的工程师Frank Rosenblatt的故事,也十分相似。他在1958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基础机器学习算法的文章,即“感知器”。

尽管“感知器”只能被训练成,识别有限的几个模式,但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称该算法是个能“自学”的“电子大脑”,而且终有一天,能够“走路、说话、看见、写字,还能自我繁殖、并拥有自我存在的意识”。

人类低估了用机器模拟人类大脑的难度

尽管有关AI的炒作,给大学和军方的研究人员,带来了资金,但在六十世纪末,许多AI的前沿学者,意识到他们低估了用机器模拟人类大脑的难度。

1969年,Marvin Minsky与Seymour Papert,合著了一本书,证明了Rosenblatt的感知器,并不能完成专家们承诺的功能,距离媒体所谓的智能也相去甚远,而此时距离Marvin Minsky宣称机器能在他的有生之年超过人类的说法,仅仅过去了八年。

Minsky和Papert的书,给研究社区带来了无尽的怀疑,并且传染到了其他领域,一时间AI的神话似乎破灭了。

1972年,哲学家Hubert Dreyfus,发表了一篇关于机器思想的影响深远的文章,题为《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一年以后,英国数学家James Lighthill,发表了一篇关于机器智能的报告,其结论称“目前没有任何领域做出任何发现,能够产生当年大家声称的那些影响”。

你讨厌的AI炒作,也许永远不会停止
这次理想破灭造成的低谷,后来被称为“第一次AI的寒冬”,导致AI领域的研究经费几乎被完全放弃。而鼓吹了许多“电子大脑”的泡沫的媒体,也失去了兴趣。

尽管八九十年代,还有一些不起眼的复兴,但AI差不多成了科幻小说家的专属领域,而计算机科学家们,干脆避免使用“人工智能”这个术语,以免被人当做“梦想家”。

第一次AI的寒冬,直到近十年新一代的研究者,发表了有关“深度学习”技术的成功应用的论文后,才完全消退。

虽然深度学习,本质上是与Rosenblatt的感知器类似的技术,是用了几十年的统计学原理,但越发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大量的数据集,使得深度学习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语言翻译等。

据报道,深度学习在研究者之间的评价,是“极其有效”,使得大学的机器学习课程暴增,各大公司也投入了几十亿美元,寻找熟悉新技术的人才,无数的创业公司,试图将AI应用在交通、医学、财务等领域。

随着AI的复活,媒体对AI的炒作,也在长时间的静寂之后恢复了。2013年,John Markoff给纽约时报,写了一篇关于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专题报道,标题是《像大脑一样的计算机,从经验中学习》。

你讨厌的AI炒作,也许永远不会停止
这篇文章不仅标题,让人回忆起60年前的那次媒体炒作,其中还包含了许多关于新技术,能做什么的断言。“在未来几年内,”Markoff写到,“这种方法可以促成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统的诞生,这种系统能够轻易完成,人类能做到的一些事情,如看、说、听、移动、操作和控制等。”

从那以后,每天的新闻里,就充斥了大量耸人听闻的文章,如《AI大灾变》《人工大脑》《超级人工智能》和《可怕的Facebook人工智能机器人》等。

来自专家的批评

Lipton说,随着这些炒作愈演愈烈,研究人员对于媒体报道他们的研究成果的方式,也越来越失望,因为这些媒体,基本上不懂任何技术。

但Lipton认为更严重的问题,并不是媒体,对于技术的一无所知,而是社交媒体,对于那些自称是“AI话题领袖”的人的纵容,这些人只不过是在他们的Medium博客上,重复Elon Musk的话,用TED式的低劣文章赚钱。

Lipton说,“真正的AI进步需要诚实、详尽的公开报告。但现在,报告环境完全混乱,已经没办法分辨,哪些才是重要的了。”

Lipton并不是第一个,对这种AI炒作表达担忧的人。去年,机器人先锋Rodney Brooks,在MIT技术评论上,写过一篇文章,批评这种“关于人工智能的歇斯底里的疯狂”。

2013年,纽约大学教授Gary Marcus,为纽约客杂志写了一篇文章,说这种炒作,会带来不切实际的期待,由此导致的幻象破灭,会引发另一次AI寒冬。

但对于Lipton而言,目前的疯狂,不太可能引发另一次寒冬,而是更有可能会让人无法分辨真正的问题。

他说:“人们害怕错误的事情。有的政策制定者,在讨论决策算法的歧视问题的会议上,认真地讨论过机器人的人权问题。但由于这个问题太实际,因此根本没有多少人感兴趣。”

2017年3月,Lipton开了自己的博客,希望能影响话题,并给那些伤害力最高的AI新闻辟谣。

目前,他已经指出了Vanity Fair上一篇“低劣”的关于Elon Musk的文章,以及一篇关于Anthony Levansdowski的所谓“AI教堂”的文章。

这个博客受到了一些媒体的关注,也有了一些读者,但Lipton知道他的影响力,依然十分有限。他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受过训练的记者和更多的结合。但在那之前,我的博客只可能是垃圾堆里的一块石子。我不可能改变潮流的方向。”

当前AI炒作的根本原因或因资源分布不均?

Joanne McNeil,是一名以尖端技术为主的撰稿人,她也同意目前的科技撰稿人中,存在不思考、不学习的问题,她经常在Twitter上,取笑那些终结者式的文章。

但同时,她也厌倦了单方面批评那些撰稿人,认为当前的AI炒作的根本原因,是资源分布不均。

她说:“比较一下记者和AI研究人员的收入就知道了。记者们不可能像研究人员那样思考并写作的原因就很明显了。”

她还说,尽管许多研究人员,拒绝从炒作中获益,但作为一名希望认真对待科技的撰稿人,她感受到的只有痛苦。

“很少有媒体愿意发表有道理的文章,也很少有编辑,有能力编辑这种文章。如果AI研究人员真的关心,报道的思想性,他们应该联合起来,资助一家媒体,让撰稿人能为研究付出的时间,获得合适的收入。”

你讨厌的AI炒作,也许永远不会停止
尽管撰稿人和研究人员之间的紧密交流,还不在正确的方向上,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一名教授Genevieve Bell认为,消灭撰稿人对AI的炒作,是不可能的。

Bell解释说,这是因为关于电子大脑或Facebook的有害机器人的文章,并不是关于技术的,而是关于文化上的希望和焦虑的。

消灭AI炒作,是不可能的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讲述不会动的东西活过来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对现在的科技的解读。”Bell说,“专家们会迅速忽略人们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的感受,但乌托邦式的希望和反乌托邦式的恐惧,已经成了对话的一部分。炒作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扩张,它有它自己的重要地位。”

最终,Lipton认为,AI的投机文章,有存在的土壤,他也承认,想像和情感会引起对该领域的质疑。“但我依然认为,纯粹的投机和真正的研究之间的界限太脆弱了。”

他说,“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关注这个边界,这样才能分辨出重要的问题和幻想之间的区别。”

原文: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8/jul/25/ai-artificial-intelligence-social-media-bots-wrong
作者:Oscar Schwartz
译者:弯月,责编:胡巍巍

 


上一篇: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区块链等技术将将推动银行业的整体改变
下一篇:AI 社区有多排外?「外行人」观点引发争议
精选推荐
为未来战场创造更有效的机器人 美国陆军研究人工纳米马达
为未来战场创造更有效的机器人 美国陆军研究人工纳米马达

[2019-10-11]  为了使机器人在战斗中更有效、更多才多艺地成为士兵的战友,美国陆军研究人员正在执行一项任务,即研究肌肉分子生命功能的价值,以及复制过 ...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解码人类行为和想象时的大脑活动信号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解码人类行为和想象时的大脑活动信号

[2017-08-23]  为搜索引擎过滤信息,棋盘游戏对弈,识别图像 人工智能在某些任务中远远超过了人类智能。来自弗莱堡由神经科学家私人讲师Tonio Ball博士领导的几个杰出的BrainLinks-Bra......

机器人灵巧手将成为智能机器人的下一个重大突破
机器人灵巧手将成为智能机器人的下一个重大突破

[2018-01-25]  计算机科学教授兼东北地区助手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罗伯特·普拉特(Robert Platt)说:“机器人手操作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想象一下,一个机器人可以在现实世界中用手去做事......

智能机器人困惑的时候知道该问什么问题
智能机器人困惑的时候知道该问什么问题

[2017-03-20]   照片:Nick Dentamaro 布朗大学 上周,我们提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即通过链接人的大脑来帮助机器人在他们将要犯错误的时 ...

英伟达用联合学习创建医学影像AI 可共享数据和保护隐私
英伟达用联合学习创建医学影像AI 可共享数据和保护隐私

[2019-10-14]  英伟达(Nvidia)和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利用联合学习训练了一种用于脑肿瘤分类的神经网络, ...

麻省理工又秀神技:推出如魔法般跳跃的方块机器人集群
麻省理工又秀神技:推出如魔法般跳跃的方块机器人集群

[2019-10-31]  几天前,小编向大家介绍过麻省理工(MIT)研发的一种自组装机器人集群(点此阅览),它们可以用统一标准的小单元自动组装出各种大型结构。 ...

7种常见的机器人焊接类型
7种常见的机器人焊接类型

[2017-12-17]  机器人焊接是工业领域最常见的机器人应用之一,近几十年来主要由汽车行业驱动。机器人焊接在完成大批量,重复性的焊接任务时效率最高。...

通过对抗性图像黑入大脑
通过对抗性图像黑入大脑

[2018-03-02]  在上面的图片中,左边是一张猫的照片。在右边,你能分辨出它是同一只猫的图片,还是一张看起来相似的狗的图片?这两张图片之间的区别在于, ...

本周栏目热点

李开复:关于人工智能在中国异军突起的六大主要原因

[2017-11-07]  虽然世界各个国家都已经开始加速对人工智能行业进行布局,虽然世界各国都已经出台了各种政策表示对人工智能的支持,但是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2018-02-05]  “人工智能国际主流学界所持的目标是弱人工智能,也少有人致力于强人工智能。那么,这是不是因为强人工智能‘太难’,所以大家‘退而求其次’呢?不然。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工......

阿里研究院:关于互联网+制造业的10个观点(组图)

[2015-12-29]     互联网对商业环节的渗透和改造是逆向的,从与消费者最近的广告营销端开始, ...

2020年中国AI基础数据服务行业发展报告

[2020-04-03]  核心摘要:目前人工智能商业化在算力、算法和技术方面基本达到阶段性成熟,想要更加落地,解决行业具体痛点, 需要大量经过标注处理的相关 ...

【业界观点】2016年工业机器人需求增速将放缓

[2016-01-19]     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规模达到109亿元,同比增长16%,而2016年机器人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