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吧机器人网 » 专题 > 观点 > 正文

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月29日,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行,连接网作为大会支持媒体对会议进行了全程报道。智慧眼副总裁兼CTO王栋、优时科技CEO林锫森、实创未来战略发展副总裁吴宁以及黑洞投资合伙人兼CMO杨蓉,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主题进行了讨论。

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圆桌会谈

 

以下是连接网整理的圆桌会谈的内容:

 

林锫森: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优时科技CEO,林锫森,我们公司做自动驾驶小型无人车,帮助大型外卖平台,送食物生鲜产品,我们不仅可以送东西,还可以卖东西。

 

杨蓉:大家好,黑洞投资合伙人兼CMO,杨蓉。我们目前投了健康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项目,大家有好项目可以找我。

 

吴宁:我是实创未来战略发展副总裁,吴宁,是科技服务商,做整个园区从最前端的顶层设计,到投资开发建设,到招商运营,到后期资产管理,是科技园区全产业链的产业服务商,在全国布局了30多个城市,有一部分是我们持有,也有一部分是全委托运营的。第一个项目是20年前大连软件园是我们投资开发建设,逐渐在全国都做轻资产布局,核心能力是三点,一是管理园区,二是管管理园区,三是服务企业。

 

王栋:我是智慧眼的负责人,智慧眼聚焦三个产品,一是把人脸识别技术和区块链用到民生领域,主要解决待遇保险、事业保险领取等。二是把计算机视觉和大数据用在公共安全领域,用于公安的追逃、情况研判、智慧社区。三是把全链的技术用到智慧养老这块,包括现在智慧眼总部从北京迁到湖南,现在在湖南有自己的一块,目前在建智慧养老产业园,希望有公司合作一起把市场做大。

 

主持人: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到了什么阶段?

 

王栋:我对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有十几年,过程在讲PPT也提到,人工智能除了基因、纳米,区块链以外的另外一项高精尖技术,人工智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弱人工智能,二是强人工智能,三是高精尖人工智能。现在应该是弱人工智能,相对比较强的人工智能还有一段距离,现在属于弱人工智能阶段。

 

林锫森:我的理解也差不多,如果是分阶段,我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切为四个阶段,一个是实验室的阶段,这个时候普遍是一些算法还有训练的模型,踏出实验室就是进入市场的试点阶段,这无人车也是处于试点阶段,过了试点阶段再往下就是推广的阶段,你找到一定的商业模式,证明可行,现在即将步入推广的阶段。再往下就是普及的阶段,差不多在试点的阶段。有一些公司稍微走的比较快一点,从试点到推广的阶段,但是还没有达到普及的阶段,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不太聪明,很多人认为在人工智能以外的行业,目前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因为不那么聪明。

 

杨蓉:我认为每个行业不一样的,有的人工智能比较成熟,有的还在试点阶段。我觉得在现阶段,很多浅的人工智能大家用户会有一些,但是特别重的部门用户体验不够深。像我拿的手机,美图手机也有人工智能应用在里面,抖音什么的是感知到应用。像无人车发展阶段不是技术没有达到,是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人的体验上会不会使用,这是发展当中面临的现状。

 

主持人:对于投资人来说,你特别希望在比较确定的状态投资,还是比较早期的投资?

 

杨蓉:不太好说,主要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中国人工智能起步比较晚,还是要看技术应用在细分的赛道里面,项目的进展是什么阶段,赛道里面已经有很成熟了,你投特别早期的那肯定不投。如果细分的赛道里面,其他项目没有起来,你做的比较早,你可能就会投,看具体的项目本身来界定。

 

吴宁:人工智能从产业的角度到了全场景的产业应用落地的阶段。我觉得我们跟世界水平怎么比,有两组数字分享一下,一组是中国在过去,人工智能领域增长率是56.4%,基本上全球人工智能增长的一倍左右,整个人工智能是蓬勃发展阶段。但是从人工智能的驱动力,比如算法,算力,涉及到成本、数据阶段,我们在数据阶段已经全球领先,算力也算全球领先。算法是我们目前的短板,跟全球发达的国家比还有一些差距。

 

主持人:刚才林总说了一句话,他本身是做人工智能应用,他说自己对这个产品不是很满意,说人工智能还不是人工智能,是人工智障。说普通用户的感受,感觉到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过去贴上人工智能标准不能忍受,现在市场上买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超出了我们期望,您不满意,你分享一下,你做的产品哪些方面非常满意,哪些不满意。

 

林锫森:我们做的是自动驾驶小型无人车,行驶在室外的环境,在强光和弱光要稳定运行。在各种环境下,雨水的天气,春天,夏天和冬天,区别环境的改变,无人车要适应环境。谷歌做自动驾驶汽车,还停留在落地测试,很难从这个地方开始往外复制,主要是因为对环境比较相对可控,没有太多雨水,一旦到了雨水比较多的地方,环境会更复杂,会难一点。基于无人车应用场景比较多,如果做投资,告诉他做无人驾驶,资本就这样涌进来,现在你跟投资机构说,基本不会愿意投,因为大家已经回归到了理智,现在L4无人驾驶比较难实现,都是L3、L2的角度提供市场。

 

王栋:刚才我提到智慧眼做三个行业的产品,人工智能属于弱智能时代,还没有到真正的智能。所谓的弱智能就是和人工智能相关的方面,涉及到数据,算力和其他算法,对数据这块,为什么要说区块链技术,区块链不单单解决协作和共享的问题,更多把大数据共享起来,这是一个技术体系,我们可以进行训练。二是关于算力,现在芯片的技术和国际上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基于这两块原因,再好的算法,再好的网络,也达不到预期。包括人脸识别,长沙市公安局,我在2017年国庆节上线,到现在抓了将近600位逃犯,但是这600位逃犯可能要出三次警才能确定是本人,中间有误差,这是我不很满足的地方,需要努力的。二是关于智慧养老,智慧养老是非常大的产业,里面涉及到很多细节,比如照顾老人,防跌倒等这些东西,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真正能够事先预防,还有一定的阶段。刚才院士提到非常关键的词,我们要让智能不单单解决单一方面的问题,要能够思考、推理才是人工智能。

 

主持人:作为投资人,你们作为目前人工智能行业的厂商发展,你满意吗?

 

杨蓉:我们投了一个项目,我们在人工智能布局很多,做无人车智障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场景问题,我们投的项目,是在封闭式的场景里面实现场景落地,就是社区通勤车,业主从小区门口到家,路线是稳定的,不存在障碍的问题,这里投的比较好的项目,场景落地的问题。比如像刚才王总提到板块,他说在预防方面不够好,我们投的项目,包括37度,投了很多项目,预防方面做的比较好,人脸识别,进小区安防,老人预防跌倒,这些方面预警。还有小区周边家有健康,这部分场景解决了,做得不错的地方。不够满意的地方,主要是在目前这些产品,协同上,我们投的公司,希望协同基础,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投的项目,是希望社区的生活状态更美好。现在应用产品,联通起来以后,真正让业主改造,新楼盘还好,一个小区均价五千,有智能化的产品,可能要六七千,大家愿不愿意为这个付费。老小区要进行改造,需要费用,费用谁出?有好的产品,落地的还是比较麻烦。

 

主持人:听了你的话,人工智能行业这么热,有没有泡沫,听了你的话我觉得有泡沫,听了王总和林总谦虚的表达,我觉得没有泡沫,大家有什么看法?

 

杨蓉:自己投的项目肯定有跑的快,也有不好的地方,人工智能赛道是周期比较长的赛道,投资比较大,等待收购时间比较长,面临挑战比别的行业比较大,对我们来说面临压力也会比较大,我只是不想诉苦。泡沫来说,包括现在互联网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有泡沫的存在,但是我觉得泡沫存在也不完全是坏处,有泡沫才会有钱进来,才会帮助企业发展,会有选择,整个行业才会热起来。资产寒冬,好的项目自然去留下来,泡沫也会去掉很多。问一下林总和王总,您觉得行业里有泡沫吗?

 

林锫森:我认为科技不管是哪个赛道都有自己的周期,人工智能是很大的浪潮,有自己的周期,我们在浪潮中期段,刚刚意识到人工智能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强,像杨总说的,进入到寒冬阶段,企业没有办法通过人工智能快速制造利润,现金流没有那么好看,下一轮估值没有那么,资金没有那多,市场就会回归理性,会让你专注人工智能怎么快速落地。无人驾驶团队,已经开始出来,进行市场的裂变,比如做L3园区里面办封闭园区相对可控的应用场景,因为大家想要看到现金流,泡沫不泡沫就是周期的现象,目前整个人工智能赛道比较好的一点是进入回归理性的状态,大家相对想抓住应用场景快速盈利的状态,这是好的现象。

 

王栋:关于泡沫的事情,我的观点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们看一个数字,2017年的时候。

 

主持人:您认同存在泡沫。

 

王栋:认同,2017年的时候,全中国人工智能融资金额是520亿,2018年200亿,2019年下滑了,资本的寒冬已经下滑了,这个行业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好的人工智能的技术,要有好的场景落地。针对没有好的场景落地的技术,不能说耍流氓,至少说是半个刷流氓。智慧眼生存十年不容易,因为我们找到几个关键的行业,一个是人社民生,一个是公安,治安维稳,三是养老。泡沫可以让一些公司留下来做得更好。

 

主持人:吴总,从您的视角希望企业越多越好,从你的视角看人工智能行业是什么样的趋势?

 

吴宁:我跟王总的观点有点背驰,有一点不同的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在总体发展早期阶段,尤其在应用阶段,一个行业在应用端说泡沫有点早。前端消费互联网,拉动整个后端互联网发展,人工智能在这方面比较突出,中国大数据的沉淀为人工智能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我们是服务产业,跟产业的价值共同体,感受比较深,早年服务很多的互联网金融,可能是一到两年尤为突出,很多企业都进入到园区,然后一到两年又都走了,感受很深。人工智能,车联网感受比较突出,我们大连软件园一个园区,信息产业都超过30万,基本上跟城市产业一起发展。然后车联网企业,也是目前尤为突出的,扩充的趋势很强。从这个角度感受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因为是蓬勃发展,尤其是这两三年。刚才大家说处在寒冬,可能也有这个现象,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但是从全局来看,全球1/4的企业获得了全球4/5的投资,人工智能是非常有信心的企业,我们同事也提到中关村1号,也是在为服务科技型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专业、细分的服务。比如我们说智能服务的驾驶赛道,为园区提供服务,为产业做深度的融合。

 

主持人:既然我们在这样的寒冬,就像今天天气一样,就有一个问题,我们不需要泡沫,但是又需要钱,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练内功是很辛苦的过程,请四位嘉宾分享自己的建议,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如何熬过这个寒冬。

 

林锫森: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是必须要制造现金流,不要老看着15年后可能才实现的自动驾驶汽车也好,物流车也好,必须要客观的角度,以当今技术达到的,快速变现。我们做无人车的,不会想太遥远的事情,你如果看任何一个赛道,你会发现其实每个赛道都有周期,共享单车出来。有一些赛道不适合初创公司去抢,比如汽车赛道,可能10年都不能落地。如何通过当今能实现的技术,找到好的应用场景。小型无人车在封闭半封闭园区送外卖,我们不上马路,不会涉及到牌照的问题,只走人行道、自行车赛道。而且不像自动驾驶汽车在全气候全环境稳定使用自动驾驶。我们跟外卖平台合作,比如一个定单进来了,我们系统知道这个定单是不是在无人车投放范围内,如果是无人车投放范围内,而且距离短,距离容易,就可以让无人车投送,不然就让配送人员配送,做到人机结合,以快速的方法,同时找20多家外卖平台,每个静态200多万的合同,可以有4000多万的营收,就足够有资金让你进行后期开发。

 

杨蓉:要有市场思维,做技术的人有点傲骄,觉得研发项目出来就好了。但是这个技术能不能应用,产品端、市场端能不能接受,这是做技术公司要思考的,从市场的角度思考这个产品要怎么样,从什么角度研发。研发也分周期,如果聚焦在当下有需求的研发上能够快速变现。

 

二是抱大腿,你初创型的公司,自己单打独斗觉得很艰难,你找到投资公司投点钱,或者和产业端大的公司,采购你的定单,带入股什么的,善于发现大的机构或者大的公司,在哪些领域跟你的产品连接,你怎么满足他的需求,成功抱上他的大腿。

 

吴宁:作为我们来说,我们不只是空间运营,人工智能市场化有两类,一个是人工智能产业化,一个是产业人工智能化。我们做智慧园区,也需要把整个园区各个行业,招商能力提升大智慧化的程度,在过去20多年,从信息化,到单一场景智能化,全场景智能化,到线上,经历了这么多发展,对我们来说从两个方面,我们作为服务者,从这个角度,应该说已经从几个角度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我们有研究院专门做区块链的研究。这是从研的角度。

 

产的角度,我们跟行业内的,尤其是人工智能细分科技公司,我们投一些企业,跟企业深入合作然后发展。从学的角度,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我们最早也是信息学院,我们最多到2万多人,产学研我们跟政府推动,尤其是开发共享,园区是最好的应用场景。智慧楼宇也不太涉及到生活服务场景,园区是比较好的场景,在应用场景设定上,我们也是努力为服务的产业设定更多的场景。比如我们跟阿里云深度合作,把我们的一些涉及到跟人工智能相关的场景,像阿里这样的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把产品更多元化一些。

 

标准这块,因为做了20多年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到运营,我们体量在全国也是最大的运营体量,我们也要制订园区标准。包括刚才讲的几点,做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本身也做孵化,我们从这个角度,从孵化器、加速器,到后期成长型企业的导入,助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王栋:一个企业最大的文化,特别是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就是要活下去,怎么活下去,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初创企业,比如做技术,就在这个领域把技术做好,把技术做好之后不怕没有好的市场。现在做芯片的公司,我就把芯片做好,可以用到很多领域,要定位好了,把细分领域选好。二是选择相对比较细分的市场,细分市场是能够让你找出差异化的地方,不要直面竞争对手,进行竞争。要找到细分领域深入进去。我们当时为什么找到人社,因为有那么多离退休人员,他们想拿钱,会配合我们做人脸识别,我们会慢慢把技术做得更好,然后服务于其他领域。

 

主持人:最后一个话题,四位嘉宾,每人一句话,形容人工智能行业面临的机遇。

 

林锫森:短期之内,我们认为像人工智能对比以前机器没那么聪明的有一个概念,就是机器要变聪明。机器变聪明之后,我认为可以变得足够聪明,帮人类赚钱,开始全新的生态。像我们小型无人车,宗旨就是后期帮助主人、商家,帮他们送货,卖东西,制造税后收入,不用所有东西一个人抗,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大家可以往这方面向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二三十年才是即将开始的年代。

 

杨蓉:去你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从用户的角度,找适合自己的用户,设计自己的产品,这样才能看见寒冬之后的曙光。

 

吴宁:总结一句话,未来以来,未来可期。

 

王栋:人工智能推动工业4.0时代的到来,本身是利好的事情。人工智能从大方面来讲,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从我们可持续发展,从我们的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其实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人工智能已经在很多产业落地开发,所以这个行业前景是一片大好,我们也期待未来人工智能能做得更好。

 

主持人:感谢四位嘉宾的精彩分享,我们也相信,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是一个才刚刚开始的课题,希望本场论坛可以给业内外人士以启发,对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感谢各位的到场聆听,2019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主题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上一篇:Testin云测徐琨:产业互联网的“智能化”是稀缺资源
下一篇:人民日报:“人工智能+教育”不可滥用
精选推荐
麻省理工学院最新研究:优化软体机器人的控制和设计
麻省理工学院最新研究:优化软体机器人的控制和设计

[2019-11-24]  软体机器人属于一个新的领域,它可能在诸如外科手术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手术时的纳米机器人需要在人体内部移动而不损伤软组织)。软体机器 ...

农业将为高科技行业 农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农业将为高科技行业 农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2017-12-17]  农业正在迅速成为一个令人兴奋的高科技产业,吸引了新专业人士,新公司和新投资者。技术发展迅速,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而且促进了我们所知道的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2018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五大趋势
2018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五大趋势

[2017-12-16]  据2016年哈佛商学院研究表明,选择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在3年内表现出了55%的平均毛利润提升,相比之下其他企业毛利润同期降低了37%。数字化转型企业的领头羊,也曾是收入处于......

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达到790亿美元
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达到790亿美元

[2017-09-04]  预计到 2022年, 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达到790亿美元, 并在预测期内登记11 5% 的复合年增长率。随着发展中国家中小型企业需求的不断增长, 采用自动化技术以确保生产质量......

苹果AI主管透露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关于机器学习方面的进展
苹果AI主管透露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关于机器学习方面的进展

[2017-12-11]  苹果隐秘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多年来一直在转移焦点,但今年似乎正在加速。 4月份,公司获得了在加利福尼亚州进行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的许可证,而在6月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

麻省理工正研究植物机器人 让植物自主控制机器人
麻省理工正研究植物机器人 让植物自主控制机器人

[2018-12-08]  控制论通常指人类用机器人部件增强自己。我们听说过动物机器人或昆虫机器人,但我们很少听说植物机器人对吧?一个机器人其实是对植物有很大益处的,因为一般植物根本无法移动......

谷歌在中国成立一个新的人工智能(AI)研究中心
谷歌在中国成立一个新的人工智能(AI)研究中心

[2017-12-13]  谷歌正在中国建立一个新的人工智能(AI)研究中心,希望进一步扩展到中国,以充分利用中国高度重视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是目前地球上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之一,亚马逊,微软......

2023年服务机器人市场将超过250亿美元
2023年服务机器人市场将超过250亿美元

[2017-09-04]  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250亿美元, 并在预测期内登记15% 的复合年增长率。短期中期回收期和投资回报率高 (ROI), 以及在教育和研究、临场感、防御、救援和安......

本周栏目热点

李开复:关于人工智能在中国异军突起的六大主要原因

[2017-11-07]  虽然世界各个国家都已经开始加速对人工智能行业进行布局,虽然世界各国都已经出台了各种政策表示对人工智能的支持,但是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2018-02-05]  “人工智能国际主流学界所持的目标是弱人工智能,也少有人致力于强人工智能。那么,这是不是因为强人工智能‘太难’,所以大家‘退而求其次’呢?不然。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工......

阿里研究院:关于互联网+制造业的10个观点(组图)

[2015-12-29]     互联网对商业环节的渗透和改造是逆向的,从与消费者最近的广告营销端开始, ...

2020年中国AI基础数据服务行业发展报告

[2020-04-03]  核心摘要:目前人工智能商业化在算力、算法和技术方面基本达到阶段性成熟,想要更加落地,解决行业具体痛点, 需要大量经过标注处理的相关 ...

【业界观点】2016年工业机器人需求增速将放缓

[2016-01-19]     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规模达到109亿元,同比增长16%,而2016年机器人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