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吧机器人网 » 资讯 > 人物 > 正文

刘兴亮:机器人记者将刺激微调传媒产业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群氓的时代”这样一个概念,认为人群就像是被裹挟的蚂蚁,在群体中狂欢,又在群体中失去独立的个体。在新的信息生成技术和传播技术让我们比以往快十倍、百倍地方式获得信息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以数十倍、百倍的速度失去信息?
  “文本自动生成”系统的开发以及日趋成熟后,每年的产量数字近乎天文级别,在这种趋势下,这个世界的信息流转远远超过了我们大脑的负荷能力,我们会不会因此像陀螺般那样机械地旋转?
  机器人记者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吗?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让我们来看看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的解读。
  《中国传媒科技》:目前在国外有很多的阅读内容不是由人类编写的,而是由计算机算法完成的,未来会不会滋生一个新的产业?
  刘兴亮:这个肯定会有。以前我们也有很多雏形,比方说自动生成一个界面、一个目录,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还有一种是我可以填写内容,然后自动汇录成一篇文章。它就是一个程序,你给它一些条件,条件一旦符合,立马触发这个程序,程序就可以生成一个结果。对机器人来说,就是按设定的程序,自动生成了一个东西,仅此而已。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表格,把数据一个个对应进去,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幅图片,每一块儿都画上去。所以这个产业,未来一定有。这个算法,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万能的,只要你给它足够的条件。就像一位厨师,只要你给他足够多的菜,他就能给你炒出一盘菜来。但这个菜是不是合你胃口,就不好说了,但它肯定是一盘菜。
  《中国传媒科技》:这对传统记者的刺激在哪里?
  刘兴亮:整体来看,会刺激整个传媒产业的优化。
  具体到对传统记者的刺激,首先,在我们可以看得见的未来,机器人记者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记者,还有很多工作是机器人完成不了的,需要传统记者来做,这毋庸置疑。
  第二,“机器人记者”或者说“文本自动生成”这项技术的不断成熟,一定会刺激记者这个行业领域,甚至是刺激整个传媒行业,这是不可遏制的,像今天这样的采访,未来机器人可能就能自己完成。
  第三,那些只会发新闻通稿或者只能做一些低级工作的记者,会被淘汰。
  未来一定是这个趋势。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意思是我们要告别工业时代,告别以前工业时代里低级的、简单的、重复的劳动,其实是效率的提高。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不仅仅是计算机行业、IT行业、互联网行业或者移动互联网行业,它已经超出行业的范畴,早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一大引擎,它是效率的引擎、是创新的引擎。因此,我们的思维需要去转化。
  对于传媒行业亦是如此,记者的思维也需要转化,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等,想尽办法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整个产业的优化。不能只是简单发一篇新闻通稿、一篇企业软文,或者把几篇源头新闻组合变成自己的新闻,这样的记者的生存空间会逐渐被替代。
  《中国传媒科技》:也就是说,这对于传媒人才的规整是一件好事,那么,这会不会涉及到传媒教育微调?
  刘兴亮:会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倒逼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去进行优化,新闻传播学院作为传媒人才的培养基地,作为整个传媒产业链上培养传媒人才的关键一环,不能只是培养学生一些简单的、基础的采写技能,它要去优化、去创新、去改革、去提高生产人才的效率。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这其实是好事。但每个环节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某种不舒服的感觉,如果你能认清形势,早点把危机转化为动力,那么,未来还有机会。
  《中国传媒科技》:机器人记者在给传统记者甚至传媒产业带来刺激的同时,又带来哪些福利?
  刘兴亮:举个例子,有很多优秀记者,围绕着他们为核心都会有很多助理或者其他记者来帮他们做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很可能就是机器人能完成的事情,而且几乎是零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能每个记者都会喜欢机器人记者这个聪明能干又零成本的搭档的,因为它将为你节省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这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
  《中国传媒科技》:目前来看,机器人记者还只是擅长一些客观的数据分析加工,未来有没有可能达到人类所具有的主观判断能力,像人类一样读懂这个世界?
  刘兴亮:机器人记者也会有自己擅长和欠缺的地方。它更擅长的是大数据的分析整理这样的工作,比较缺乏的是主观判断。而它擅长的工作也是有局限性的,它更擅长金融、体育等领域的工作,因为这些领域的数据相对完备、规整,而在民生、政治等信息不完全公开、数据相对不规整的领域,机器人记者就不一定能展现它的能力了,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它必须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数据去分析判断。
  但是,机器人记者像人类记者一样,具有主观判断能力甚至能读懂这个世界,未来也还是有可能的。
  《中国传媒科技》:机器人记者的新闻作品“年产量”可谓数字惊人,在新的信息生成技术和传播技术让我们比以往快十倍、百倍的方式获得信息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以数十倍、百倍的速度失去信息?或者说我们会不会像是被裹挟的蚂蚁,在群体中狂欢,又在群体中失去独立的个体?
  刘兴亮:的确,如今的信息产量和流转速度都是非常惊人的,中国网民十几年来的网络痕迹,比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信息量还要多很多倍。信息加速流转,人们也开始产生信息恐惧症或者信息茫然症,面对海量信息,有时候我们无从选择,我们也担忧未来会不会被信息浪潮淹没。
  但在我看来,技术创造了无限可能性,技术一方面为我们创造了海量信息,一方面也会帮助我们筛选这些信息的。从早期的雅虎、搜狐等门户网站把信息编辑整理后供我们享用,到后来信息过剩我们无法承载后搜索的高调亮相,再到如今信息爆炸式涌现引发搜索茫然后的个性化App遍地开花,技术一直都在帮助我们不断地适应变化。
  所以,技术演进一方面催生了海量信息,一方面也在帮助我们归类整理。技术进步的同时会节生出很多问题,但它也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时代的脚步在向前的同时,它不会丢掉我们,所以,我们不会孤独,更不必恐慌。
  【记者手记】
  “邮政行业不努力,顺丰就替他努力;银行不努力,支付宝就替他努力;通讯行业不努力,微信就替他努力;出租车行业不努力,滴滴快的就替他努力。”因为这些行业做的不够好,才有了互联网公司施展拳脚的地方,从而倒逼这些行业去提高效率,加快创新。
  如今,“百度干了广告的事,淘宝干了超市的事,阿里巴巴干了批发市场的事,微博干了媒体的事,微信干了通讯的事,不是外行干掉内行,是趋势干掉规模!”从这个段子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传统媒体不努力,互联网催生的新媒体就会替他努力,传统记者不努力,机器人记者就会替他努力。所以,机器人记者作为科技推动传媒进步的一个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传媒产业的优化、创新。
  所以说,这是一件好事。

上一篇:林约尔弗森向告诉应届生们如何不被机器人抢饭碗
下一篇:徐英瑾:也要给机器人做做“思想工作”
精选推荐
智能机器人困惑的时候知道该问什么问题
智能机器人困惑的时候知道该问什么问题

[2017-03-20]   照片:Nick Dentamaro 布朗大学 上周,我们提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即通过链接人的大脑来帮助机器人在他们将要犯错误的时 ...

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AI驱动无人机挑战人类飞行员
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AI驱动无人机挑战人类飞行员

[2017-12-08]  随着无人机及其组件越来越小,效率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大,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让无人机自主飞行在半结构化的环境中,而不依赖于外部定位。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

农业将为高科技行业 农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农业将为高科技行业 农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2017-12-17]  农业正在迅速成为一个令人兴奋的高科技产业,吸引了新专业人士,新公司和新投资者。技术发展迅速,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而且促进了我们所知道的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瑞士研发出微型机器人集群 可像蚂蚁一样互相交流并协同工作
瑞士研发出微型机器人集群 可像蚂蚁一样互相交流并协同工作

[2019-07-12]  EPFL(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受到了蚂蚁的启发,开发了一款仅有10克重的小型机器人: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分配角色并完成复杂的任务。 ...

美国人工智能公司Skymind进入福建全面开展业务
美国人工智能公司Skymind进入福建全面开展业务

[2017-12-11]  人工智能在当今这个时代对大家来说想必是非常熟悉的,这也是我国近十几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未来的时间里这也将是全人类追求的目标。就目前来看,近年来,人工智能或在我国迎......

比利时研发出可以自我愈合伤口的软体机器人
比利时研发出可以自我愈合伤口的软体机器人

[2017-09-03]  软体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的新兴领域; 他们“可以与人类相互作用,而不会杀死他们,并拿起像西红柿这样柔软的物体。” 从长远来看,布鲁塞尔大学队伍正在努力创建一个类似的材......

2018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五大趋势
2018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五大趋势

[2017-12-16]  据2016年哈佛商学院研究表明,选择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在3年内表现出了55%的平均毛利润提升,相比之下其他企业毛利润同期降低了37%。数字化转型企业的领头羊,也曾是收入处于......

如何让人工智能机器人快速自我纠正错误并吃一堑长一智?
如何让人工智能机器人快速自我纠正错误并吃一堑长一智?

[2017-08-23]  莱斯特大学数学系的研究人员在《Neural Network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概述了新算法的数学基础,可以使人工智能收集错误报告并立即纠正,而不影响现有技能 ,同时还会积......

本周栏目热点

草根达人裴伟胜发明机器人 登上央视

[1970-01-01]    47岁胶州转业军人裴伟胜,历时五年研发出功能型焊接机器人,从第一代样机初次测试遇到尴尬,到不断改进出第二代和第三代机器人。近日, ...

对话DeepMind创始人:建立通用人工智能

[2016-02-26]   untitled寻找未来:Demis Hassabis 摄影:David Ellis本文来源:机器之心引言:该篇文章是《卫报》 ...

李飞飞新动向:独立董事身份加入Twitter董事会!

[2020-05-12]  大数据文摘出品来源:Business Insider编译:牛婉杨昨天Twitter宣布,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前谷歌副总裁李飞飞将以独立董事身份加入 ...

从周鸿对人工智能的迷恋程度来看,他确实瞧不上BAT的O2O

[2016-05-17]   不久前,周鸿在一封内部信中表示,送外卖、卖电影票不是360长项,坚定地相信未来是基于 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的,而且智能设备将会呈现 ...

[2016-05-08]   4月6日消息,前《连线》杂志主编凯文 凯利今日在苏宁控股主办的创业创想预言 聆听会上做了关于未来 科技的演讲。他认为正如 互联网 ...